宋代苏轼《题西林壁》诗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,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后来用“庐山真面”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。也说庐山真面目。
偏正式;作宾语、定语;指事物的真相
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。出自。清·杨伦《<杜诗镜铨>序》:“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,自非摧陷廓清,不见庐山真面。”。庐山:山名,在江西省九江市南。
清·杨伦《序》:“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,自非摧陷廓清,不见庐山真面。”
>>了解更多庐山真面的成语接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