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为道教语。谓脱去凡胎俗骨而换为圣胎仙骨。后用以喻师法前人而不露痕迹﹐并能创新。
本为道家语,指夺人之胎以转生,易去凡骨为仙骨。后比喻学习前人不露痕迹,并能创新。
安知夺胎换骨无金丹,不使此莲此菊此桃万亿化身合为一。 ◎清·黄遵宪《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》诗
宋.陈善《扪蝨新话.上集.卷二.文章有夺胎换骨法》:「文章虽要不蹈袭古人一言一句,然古人自有夺胎换骨等法,所谓灵丹一粒,点铁成金也。」
清.张泰来《江西诗社宗派图录.吕本中》:「以是知诗有活法,不知研求,徒讲究夺胎换骨者,末矣。」
本是道家语,指修道成仙,夺别人的胎而转生,换去俗骨而成仙骨。后指身心澈底改变。也作「换骨夺胎」。比喻作诗文虽效法别人,但不露痕迹,且能创出新意。
语本宋.释惠洪《冷斋夜话.卷一》:「山谷言:『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,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,虽渊明、少陵不得工也。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,谓之换骨法;窥入其意而形容之,谓之夺胎法。』」也作「换骨夺胎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