讶鼓的拼音,讶鼓的意思 ,怎么读

讶鼓基本信息

  • yà gǔ  
  • 訝鼓

讶鼓的基本意思

宋代民间迎神赛会所扮演的杂戏之一。又名迓鼓或村里迓鼓。相传创始于军中。舞者装扮成男女﹑僧道及不同行业的种种人物。

讶鼓的详细意思

舞名。宋代民间舞队名目之一。节日在广场上表演的民间舞蹈。舞者装扮成各类人物,在锣鼓伴奏声中作舞。宋人书中载有王子醇创制《讶鼓》之说。

《遁斋闲览》:「迓鼓戏,王子醇初平熙河,教军士为迓鼓之戏,遂盛行于世。其举动舞按之节与优人之词,皆子醇所制也。或云子醇与西人对阵,命军士百人装为讶鼓队,绕出军前,虏见皆惊谔,乃奋兵进击,大破之」(《类说》卷四十七引)。王子醇创制讶鼓流传于世的说法,宋人彭乘的《续墨客挥犀》也有记载。关于讶鼓的内容和形式,《宣和遗事》记十二月预赏元宵时「讶鼓通宵」;元.张可久《折桂令.幽居次 》曲:「撺断着小丫环舞元宵迓鼓」(《全元散曲》上)。说明《讶鼓》一般在元宵时表演。但有时也在其他时间表演如:《东京梦华录.六月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》写在露台上呈演的社火中也有讶鼓。《朱子语类》卷一百三十九:「如舞讶鼓然,其间男子、妇人、僧道、杂色,无所不有,但都是假的。」说明《讶鼓》装扮各类男女人物。无名氏散套《越调斗鹌鹑》:「闹嚷嚷的讶鼓喧天」(《全元散曲》下)。明。朱有炖《黄钟醉花阴》散套:「舞讶鼓欢声恰似雷」(《诚斋乐府》)。说明《讶鼓》表演时气氛热烈喧闹。至今山西等地民间仍流传《讶鼓》,据传起于宋代。

讶鼓成语接龙

讶鼓 鼓乐齐鸣 鸣珂锵玉 玉液金浆 浆水不交 交头接耳 耳濡目染 染蓝涅皂 皂白沟分 分庭抗礼 礼顺人情 情逐事迁 迁思回虑 虑不及远 远谋深算 算无遗策 策名就列 列鼎而食 食不念饱 饱经霜雪 雪中鸿爪 爪牙之士 士农工商

>>了解更多讶鼓的成语接龙

讶鼓 相关字